【年会2011】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2011年年会会议纪要

 
 
2012年3月29日,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2011年年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逸夫楼报告厅举行,200多位会员代表出席了会议,出席人数为协会成立以来最多的一次。
年会会期一天,上午的会议主要有三项内容:郑令德会长向大会汇报2011年的工作总结和2012年协会工作计划;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医药学校和通过评估机构认可的闵行、奉贤、崇明三所教育评估机构举行授牌仪式;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高校专委会副主任杨应崧教授和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陆璟分别作专题报告。下午,协会各机构专业委员会分别邀请了市教委副秘书长汪歙萍、市教委终身教育处主持工作副处长庄俭、教委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及调研员蔡盛泽、人保局工资处处长蒋忠平、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夏骄雄、市就业促进中心职业培训指导部科长张云鹰、西南财大特聘教授王伯庆等专家在分组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一、郑令德会长汇报2011年协会工作总结和2012年协会工作计划
 郑令德会长在回顾2011年的工作中指出,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在上海市教委的关心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的支持下,紧紧围绕教育评估事业的发展及协会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依靠广大会员和各专业委员会,努力开拓进取,扩大协会的工作面,增强协会的凝聚力,提高协会的影响力。协会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估立法、评估机构认可、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工作。 各专业委员会各司其责,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从会员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协会在完成年度工作计划的同时勇于开拓,群策群力试点承接了一系列教育评估实务和科研新项目,打造协会品牌项目,扩大社会影响,从而使协会的工作在2011年得到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2012年的主要工作计划有以下11项主要内容:一是继续推进教育评估立法工作进程;二是指导和帮助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三是全面开展教育评估专业化培训;四是启动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专家库建设;五是鼓励并支持会员单位之间开展合作交流;六是保质保量完成协会承接的委托项目;七是继续开展教育评估机构资质认可试点工作;八是筹备成立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九是重点开展一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研究课题;十是着手“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网站”建设;十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同行交流。
二、交大校长张杰教授作《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与思考》报告
 张杰教授对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首先,对于什么是一流大学的阐述中他借鉴了世界知名大学校长的不同理解总结出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所应具备的三大特征,即人才汇聚、资源丰富与管理规范。其中张杰教授提出,人才成长、文化引领及创新这三大体系的相互支撑构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框架。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是一系列数字堆砌的目标,而是一种境界。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对社会的承诺,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和引领。
 在如何创建一流大学的分析中,张杰教授其中重点谈到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北大及清华两所大学中的讲话,体现了我国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重视与殷切希望。他认为当前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极佳时机,未来中国将“实现“劳动力驱动”向“知识创新驱动”的转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更具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和更加自信文化的引领。在这转型过程中,大学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文化引领的作用是其它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而处在转型发展大环境下的中国大学又具备了其它国家大学不具备的优势:国家高度重视,资源投入丰富;大学和社会的关系正在快速调整,可以对其体制、机制进行尝试和改革。
最后,上海交大在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积极探索与改革实践方面作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2007年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立人事聘用考核制度、依靠高层次顶尖人才的引进,并为其构筑人才成长阶梯,建立“三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此外张校长强调以弘扬精神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加强顶层设计,丰富物质文化,建设大爱校园等多方面推进学校文化引领体系建设。他认为,上海交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任重而道远。交大已从外延发展阶段转入内涵建设阶段,从数量积累阶段转入质量提升阶段,从国内竞争阶段转入国际竞争阶段。在结束长达八十分钟精彩报告时,张校长动情地说:“创立于甲午战败之际的交大已历116年风雨,我们的梦想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三、杨应崧教授作《建设知识管理信息平台——现代管理必由之路》报告
杨应崧教授说,建设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要求。《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杨教授认为当前信息开放程度不高,大学评价单位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数据准确性差,导致大学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很难得到保障。杨教授指出,教育评估是为了推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评估的本质是一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如何实现现代管理?这是教育评估机构和学校面临的现实课题。教育评估机构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教育评估的作用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教授还阐述了当代数据爆炸与知识管理的相互关系。第一次数据爆炸:印刷术、造纸术,带来文字、图像的大量复制、广泛传播、长期保存。第二次数据爆炸:计算机、存储设备,带来了数据自然界。其核心是实现充分利用人类智能,不断提高获取、创造、传递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他说,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构建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应遵循原始性、充分性、即时性、独立性、共享性、简易性的原则。我们需要怎样的管理——知识管理最后,最后杨教授提出了需要建设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怎样将“势”转化为:良性、高效、持续的发展动力?杨教授还生动介绍了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的管理信息平台案例,阐明了管理科学决策如何实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服务于教师的持续发展。
四、教科院陆璟副所长作《PISA对上海教育和上海教育评估的启示》报告
陆璟副所长的报告主要围绕(一)上海2009年PISA结果引起国际关注,2009年上海首次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测试,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的测试结果都遥遥领先,国内外媒体反映大致可以归纳为正反两类:1.肯定上海学生的能力以及教育的成效同时又质疑测试结果的可靠性认为中国学生成绩好是因为应试能力强以及教育体系以精英教育或拔尖教育为主的结果。
(二)PISA与一般考试有什么不同,PISA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测试学生对学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二,PISA以抽样方法对教育系统进行整体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和单个学校,第三,PISA分析教育系统、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特征等方面的背景对成绩的影响,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三)PISA对上海教育及教育评估的启示,上海参加PISA的目的在于以国际视野审视上海的教育质量;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和测量方法,并基于证据改进教育政策。 PISA测评的目的是改进教育政策而不是筛选学生。它将学生测评成绩数据与学生个人特征以及学校内外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不同背景的学生、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之间的成绩差异,并找出那些取得好成绩并且教育机会分配公平的学校和教育体系的特点,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教育评价原则,陆璟所长指出,教育评价要以测评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为基本原则,强调合理而不是完美。在评价中尤应关注以下几个导向:1、竞争力导向,即不仅关注成绩排名,更关注精熟度水平的分布;2、终身学习导向,即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找到终生追求的兴趣;3、社会公平导向,即重视研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能否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达到同样的精熟度水平;4、成本效益导向,即注意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效益,而不是单纯增加投入。    
五、各专业委员会作专题报告
    下午,各分支机构结合自身工作邀请专家作专题报告,1.高等院校专委会:1)西南财大特聘教授王伯庆主讲《毕业生跟踪调查及应用》,2)市教委副秘书长汪歙萍主讲《学生就业、专业预警和重点产业需求》;2.机构专业委员会:市就业促进中心职业培训指导部科长张云鹰主讲《民办职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和诚信等级评定》;3.职成教专委会:1)人保局工资处处长蒋忠平主讲《上海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相关政策解读》,2)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夏骄雄主讲《智慧城市与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4.跨境教育专委会:教委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及调研员蔡盛泽主讲《上海教育国际化思考》;5.终身教育专委会:市教委终身教育处主持工作副处长庄俭主讲《终身教育发展与思考》;各专委会主任就2011年工作总结与2012年工作打算作了专题通报。